【临床诊断】
1.急性乙型肝炎:
是指近期突然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等消化道症状,并伴有全身乏力、肝区不适、肝肿大等体征,检测血清ALT升高,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抗HBc IgM高滴度。急性乙肝根据黄疸的有无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一般可自愈,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患者与前者相比易转向慢性感染。
2.慢性乙型肝炎:
是指感染HBV超过半年,肝功能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理改变。临床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根据生化学试验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又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3.乙型肝炎肝硬化:
有慢性乙肝病史,有乏力、腹胀、尿少、肝掌、蜘蛛痣、脾大、腹水,胃底部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白蛋白下降等肝功能受损和门脉高压表现。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肝硬化确诊。
4.携带者:
1)慢性HBV 携带者: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或抗-HBe阳性,但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对血清HBVDNA阳性者、年龄大于40岁、家族成员有肝硬化/肝癌病史者应动员其做肝穿刺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和进行相应治疗。
2)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DNA检测不到(PCR 法)或低于最低检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肝炎活动指数(HAI)<4。
5.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DNA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患者可伴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性。另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HBVDNA阳性外,其余HBV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
【鉴别诊断】
由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症状不明显,在诊断时需与以下肝病作为鉴别诊断:
1.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酗酒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
临床诊断:(1)有长期饮酒史或大量饮酒史;(2)通过禁酒肝功能能明显下降、恢复正常;(3)肝脏B超或CT检查有典型表现。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肝脏影像学即可诊断。
3.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是由于药物的中毒性损害或免疫介导性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通常于用药5~90日内出现肝脏损伤表现,停用药物后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再次应用相同的药物,再度发生肝损伤,并排除其它病因或疾病所致的肝损伤。
4.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原因不明、进行性进展的慢性肝炎,占慢性肝炎的15%~2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和成人,多见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3.6)。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为不同程度的血清转氨酶升高(ALT常大于5倍以上)、高γ-球蛋白血症、血清中出现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
5.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是以铜代谢障碍为主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铜在体内蓄积,肝脏最先受累,肝损伤常是最早的表现之一,且发生率高,无特异性,早期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晚期易被误诊为肝硬化。
【并发症】
肝内并发症主要有肝硬化、肝细胞癌、脂肪肝。肝外并发症包括胆道炎症、胰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心肌炎、肾小球肾炎等。重型肝炎可发生严重并发症,主要有:
1.肝性脑病:肝功能不全所引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可发生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常见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严重感染、大量排钾利尿、大量放腹水等,其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主要有:(1)凝血因子、血小板减少;(2)胃粘膜广泛糜烂和溃疡。(3)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可诱发肝性脑病、腹水、感染、肝肾综合征。
3.肝肾综合征:往往是严重肝病的终末期表现。约半数病例有出血、放腹水、大量利尿、严重感染等诱因。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电解质失衡等。
4.感染:重型肝炎易发生难于控制的感染,以胆道、腹膜、肺等多见,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细菌主要来自肠道,且肠道中微生态失衡与内源性感染的出现密切相关,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也可出现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