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北京、上海等地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20%以上。随经济发展、医学进步和人类寿命延长,老年人口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加大。人类的衰老过程和地球上一切生物一样,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但每个人的老化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年人个体之间的差异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为显著。老年以后,人体各方面技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述如下。
1.代谢功能降低
(1)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增高,尤其是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致器官、肌肉细胞及多种蛋白类酶的合成降低,而导致器官、肌肉及物质代谢功能下降,体成分发生改变。
(2)基础代谢降低。由于老年人体内的瘦体组织(脂组织)或代谢活性组织减少,脂肪组织相对增加,与中年人相比,老年人的基础代谢降低15%~20%。
2.消化系统功能减退
(1)老人由于牙齿的脱落而影响食物的咀嚼。
(2)由于味蕾、舌乳头和神经末梢功能退化,嗅觉和味觉迟钝而影响食欲。
(3)肠道消化酶(胃酸、胃蛋白酶、胰酶等)分泌减少、肠蠕动减缓使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率降低,并有便秘现象产生。
3. 体成分改变
总体而言,随年龄增长体内瘦体组织减少而脂肪组织增加,使体成分发生改变。
(1)细胞数量下降,突出表现为肌肉组织的重量减少而出现肌肉萎缩,器官细胞数量减少致器官体积变小,功能下降。
(2)身体水分减少,主要为细胞内液减少,影响体温调节,降低老年人对环境温度改变的适应能力。
(3)骨组织矿物质和骨基质均减少,致骨密度降低、骨强度下降易出现骨质疏松症和骨折。据估计,70~80岁时的骨量,女性降低约30%,男性降低约 15%。
4.器官功能改变
(1)肝脏功能降低,致胆汁分泌减少及食物消化及代谢相关蛋白类酶合成减少,进一步降低了老人的消化能力和物质代谢。加上肾功能降低,影响到维生素D在肝脏和肾脏中的活化和利用。有人估计,70岁时,肝肾功能仅相当于30岁时的50%~60%。
(2)胰腺分泌功能的降低,使老人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下降,有人估计,65~75岁时,约40%老人糖耐量降低。
(3)免疫组织重量减少和免疫细胞数量下降使老人免疫功能降低而易于罹患感染性疾病。
(4)老人心律减慢,心脏搏出量减少,血管逐渐硬化,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5.心理问题
丧偶老人、空巢老人由于生活孤寂,缺少兴趣,干扰了正常的摄食心态。部分老年人由于经济状况拮据,购买力下降,或行动不便外出采购困难,影响了对食物的选择。有些老人因退休而离开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一时尚不能适应,引起食欲下降。
6.中老年妇女的特殊生理改变
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多数处于绝经后8~12年之间。此期,机体老化,卵巢功能衰竭,主要的生理特征是雌激素水平低落,不足以维持第二性征,骨代谢异常,易发生骨质疏松及骨折。
(1)围绝经期生理
女性围绝经期(曾称更年期)是受到特别关注的一个周期。此期长短个体差别较大,可始于 40 岁,历时 10~20年。包括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和绝经后期。围绝经期最明显的生理改变是卵巢逐渐萎缩及功能逐渐衰退,包括卵泡的减少,雌、孕激素的合成分泌减少、垂体促性腺激素、促卵泡生成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分泌增加,生殖功能的衰退、内分泌紊乱,血管运动障碍而导致潮热、出汗等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的症状。神经精神障碍可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抑郁、烦躁、失眠等。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比男性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症。
(2)绝经后期生理
妇女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骨吸收作用增强,虽然骨重建也增强,但骨吸收过程远超过骨形成的过程,进而造成不断的骨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和骨折。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绝经后10年内骨丢失速度最快,骨密度可下降10%~15%。绝经后雌激素下降使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等,冠心病的发病率快速增加。冠心病是50岁以上妇女的首要死因,女性心猝死率为男性的1/3,而心肌梗死病死率高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