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是血浆含量最多的蛋白质,肝脏是其惟一的合成部位。血浆Alb半衰期较长,约为20d,每天约4%被降解。任一时间点的血清Alb水平反映了此时其合成与降解的速度及其分布容量。低Alb血症通常反映肝损害严重、Alb合成减少,常见于慢性肝病如肝硬化患者,肝硬化腹水时血清Alb 浓度降低尚与此时分布容积增大有关。低Alb血症并无肝病特异性,尚可见于蛋白质丢失(肾病综合征、烧伤、蛋白质丢失性肠病)、Alb转化增加(分解代谢状态、糖皮质激素)和蛋白质摄入减少(营养不良、极低蛋白饮食)以及慢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等。
血浆PT是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的时间,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可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PT检查结果以秒(s)表示,通常将PT 超过正常对照4s作为截断值,用于评价急性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根据血清Bil、Alb和PT等制定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可正确判断慢性肝病的预后,并有助于手术风险的估测。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表示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力大概是正常的百分之几,也是PT测定的实验室报告方式之一。这种检测计算方法简便易懂,目前作为我国肝功能衰竭判断指标之一。PT延长并非肝病特异性表现,尚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纤溶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服用抗凝药和异常抗凝血物质。胆汁淤积性肝病的PT延长可能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如果皮下注射10mg维生素K在24h内PT纠正或至少改善30%,意味着肝脏合成功能完好。
推荐意见:
1.血清Alb浓度和PT 是反映肝病患者肝脏合成功能的主要指标,但对肝病并无特异性,需要结合临床状况和其他生物化学指标综合判断其临床意义。
2.注射维生素K不能纠正的PT 明显延长,是判定急性肝损害严重程度或慢性肝病失代偿程度的常用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