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投资总公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服务

    药物性肝损伤

    时间:2021-10-22 15:34:11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国际共识意见对药物导致肝脏损害采用统一的术语“肝损伤”,根据用药后肝功能异常情况,将肝损伤定义为血清ALT或总胆红素升高至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或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同时升高,且其中至少有1项升高至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

      【流行病学】

      近年来,随着新药物的不断问世和非处方药的不断扩大,药物性肝损伤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在全球所有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损伤发生率为3%~9%。根据我国多中心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上升,其发病率占黄疸住院患者的2%~5%,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15%~30%,占非病毒性慢性肝炎的20%~50%。

      【临床分型】

      根据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CIOMS)共识意见分类标准,药物性肝损伤按其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1.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指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根据病理类型和表现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等三型:

      1)肝细胞损伤型:ALT>2倍正常值上限或R>5(R=ALT为正常上限的倍数/ALP为正常上限的倍数)。本型临床最为多见,约占药物性肝损伤的50%~70%,酷似急性病毒性肝炎,严重者可发生肝衰竭。

      2)胆汁淤积型:ALP>2倍正常值上限或R≤2。主要是肝细胞分泌胆汁功能受到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破坏,可能将胆汁排出细胞外,或由于胆小管内胆汁流速减慢以及免疫反应引起小叶间胆管进行性破坏和减少胆汁在肝内积聚的结果。其临床与实验室表现与肝内淤胆,肝外胆道梗阻相似。

      3)混合型:ALT或ALP均>2倍正常值上限且R介于2~5之间。本型约占药物性肝损伤的10%~25%,以肝实质损害为主,伴有不同程度淤胆。

      2.慢性药物性肝损伤:

      指肝功能异常持续超过3个月,其病变种类较多,可有慢性药物性肝炎和肝硬化,慢性肝内胆汁淤积,脂肪肝,血管损害性肝病和肝脏肿瘤等。

      【临床表现】

      1.轻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生化检查表现为以转氨酶升高为主。

      2.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及尿色加深。少数患者也可出现黄疸、皮疹或关节痛。

      3.重者发病后病情迅速进展、恶化,表现为极度乏力、厌食、频繁呕吐、高度腹胀,肝脏进行性缩小,黄疸进行性加重,甚至出现出血倾向、腹水、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