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NAFLD起病隐匿,发病缓慢,常无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或上腹胀痛等非特异症状。严重脂肪性肝炎可出现黄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常规体检部分患者可发现肝脏肿大。发展至肝硬化失代偿期则其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肝硬化相似。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清学检查:血清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正常或轻、中度升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为主。
2.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是诊断脂肪性肝病重要而实用的手段,其诊断脂肪性肝病的准确率高达70%~80%左右。CT平扫肝脏密度普遍降低,肝/脾CT平扫密度比值≤1可明确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根据肝/脾CT密度比值可判断脂肪性肝病的程度。
3.病理学检查: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仍然是确诊NAFLD的主要方法,对鉴别局灶性脂肪性肝病与肝肿瘤、某些少见疾病如血色病、胆固醇酯贮积病和糖原贮积病等有重要意义,也是判断预后的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疑有NAFLD的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排除过量饮酒以及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糖原贮积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性肝病的特定疾病,即可诊断。临床诊断标准为: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
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女性每周<70g。
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性肝病的特定疾病。
3.除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4.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
5.血清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ALT增高为主。
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7.肝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疾病治疗】
1.针对危险因素的治疗:
如能控制引起NAFLD的病因,单纯性脂肪性肝病和脂肪性肝炎可以逆转乃至完全恢复,是治疗NAFLD的最重要措施。减肥和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是治疗肥胖相关NAFLD的最佳措施。实施热卡及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摄人限制,使体重逐步下降(每周减轻lkg左右),但注意过快体重下降可能会加重肝损害,应在减肥过程中监测体重及肝功能。运动锻炼要足量、要坚持。对高脂血症者饮食限制及结构调整是主要措施。降脂药的使用应慎重,因降血脂药会驱使血脂更集中在肝脏进行代谢,常会导致肝细胞的进一步损害。一般认为降脂药只用于血脂升高明显者,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情况。对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
2.药物治疗:
1)保肝药物治疗:
NAFLD伴肝功能异常、代谢综合征、经基础治疗3-6月仍无效,以及肝活体组织检查证实为脂肪性肝炎和病程呈慢性进展性经过者,可采用针对肝病的药物辅助治疗,以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可依药物性能以及疾病活动度和病期合理选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维生素E、甘草酸制剂以及熊去氧胆酸等相关药物,但不宜同时应用多种药物。一般选用1~2种药物,疗程半年以上,或用至血清转氨酶复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脂肪肝消退为止。
2)终末期肝病的处理:
主要用于脂肪性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和部分隐源性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的治疗,肝移植常是抢救生命的惟一选择,但肝移植后脂肪性肝炎复发率较高。肝移植前应筛查代谢情况,体征指数(BMI)<40kg/m2为肝移植的禁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