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投资总公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服务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时间:2021-09-30 08:28:10    

         

      脂肪性肝病是指脂肪在肝脏过度沉积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据报道其发病率可高达 10%,而且发病年龄日趋提前。目前我国脂肪性肝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临床脂肪性肝病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之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酒精外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牲与其发病关系密切。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

      【流行病学】

      1. 危险因素: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被认为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患者的NAFLD患病率比体重正常的人要高出4~6倍,而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其体重指数如何,其患NAFLD的可能性及病情严重程度都明显增加。在高脂血症患者中,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较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患NAFLD的危险性更大。

      2. 患病率:NAFLD在各国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24%,女性的患病率要明显高于男性,儿童患病率为2.6%,在肥胖儿童中的患病率为52.8%,不同人种的患病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排除其他肝病原因的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90%以上都是由于NAFLD引起的。

      【发病机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2 次打击”假说被多数学者所接受。这一理论认为:由于肥胖或是糖尿病等其他因素诸如遗传、药物等原因引发胰岛素抵抗作为初次打击,造成游离脂肪酸的增加,肝内脂肪蓄积,形成单纯性脂肪肝;氧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作为第二次打击导致脂肪变的肝脏发生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疾病分类】

      1. 根据病因,NAFLD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有关,后者由某些特殊原因所致。营养过剩所致体重增长过快和体重过重,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相关脂肪肝,以及隐源性脂肪肝均属于原发性 NAFLD 范畴;营养不良、全胃肠外营养、减肥手术后体重急剧下降、药物/环境和工业毒物中毒等所致脂肪肝则属于继发性 NAFLD 范畴。一般所述 NAFLD 常指原发性 NAFLD。

      2. 根据病理改变,NAFLD 分为(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三个阶段。

      【病理表现】

      1.单纯性脂肪性肝病:肝小叶内>30%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以大泡性脂肪变性为主,根据脂肪变性在肝脏累及的范围可将脂肪性肝病分为轻、中、重三型。肝细胞无炎症、坏死。

      2. 脂肪性肝炎:腺泡 3 带出现气球样肝细胞,腺泡点灶状坏死,门管区炎症伴(或)门管区周围炎症。腺泡 3 带出现窦周/细胞周纤维化,可扩展到门管区及周围,出现局灶性或广泛的桥接纤维化。

      3. 脂肪性肝硬化: 肝小叶结构完全毁损,代之以假小叶形成和广泛纤维化,大体为小结节性肝硬化。根据纤维间隔有否界面性肝炎,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脂肪性肝硬化发生后肝细胞内脂肪变性可减轻甚至完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