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投资总公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服务

    脑卒中治疗

    时间:2021-06-12 09:08:09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脑梗塞早期对症支持治疗,稳定后可针对病因治疗。

      出血性脑卒中:绝对卧床,避免活动,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加强护理、维持生命功能。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减少复发。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的治疗原则为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

      主要包括:

      1、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

      2、心脏监护;

      3、建立静脉通道;

      4、吸氧;

      5、评估有无低血糖。

      应避免:

      1、随意挪动病人;

      2、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

      3、过度降低血压。

      急性期患者应尽早卧床休息,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起病48--72小时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应当把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其他合并症的处理摆在首要的位置。

      一般治疗

      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治疗主要包括:

      1、维持呼吸、循环: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正常值:成人16-20次/分)是否正常;

      2、体温管理:用体温计监测体温,维持在正常体温范围内(正常值:口腔36.3°C--37.2°C、腋窝36.1°C--37°C);

      3、血压管理:密切监测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血压正常值:收缩压90--129mmHg,舒张压60--89mmHg),出现低压或者高压时需要医生及时干预;

      4、血糖管理:餐前及餐后对血糖进行监测,维持正常水平(血糖正常值: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餐后1小时血糖6.7--9.4亳摩尔/升,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

      |生活管理

      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防治压疮,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

      |病因治疗

      脑卒中的病因比较复杂多样,针对不同病因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如因药物引起的脑卒中应立即停止或更换所使用的药物;因血管瘤、血栓等引起的出血性卒中应当进行血管瘤、血栓的清理;因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应当采取血管扩容、血管内膜切除术或动脉搭桥术等措施等。

      |病情监测

      主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体温、血压、血糖等是否稳定。

      |营养维持

      如起病48--72小时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脑卒中患者的药物治疗无特效药,仅可使用对症支持治疗药物;一般针对神经保护、改善脑血管循环等使用药物。

      出血性患者谨慎使用抗凝药物;缺血性患者谨慎使用止血类药物。

      |神经保护类药物

      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等

      |改善脑血管循环类药物

      重组VIIa因子等止血类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丁基苯酞、人尿激肽原酶等。

      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因人而异,还需要考虑脑卒中的类型、位置及其详细的血管解剖结构。通常需要神经介入大夫、神经外科大夫和影像科医生综合评估,并和患者及家属充分讨论疾病手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后方可确定最优治疗方案。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去骨瓣减压术降低颅内压、开颅血肿切除术、介入治疗、脑室减压引流术。

      |骨瓣减压术

      对于脑卒中严重、颅压高、脑水肿严重或脑疝风险大的患者可行去骨瓣减压术降低颅内压。适应症为:

      病人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而处于脑疝早期或前期;

      2、CT见大面积脑梗死、脑实质出血、水肿,中线结构侧移5mm以上,基底池受压;

      3、颅内压大于等于30mmHg;

      4、年龄小于70岁;

      5、无其他系统疾病。

      常见的并发症为:新发的脑梗死、脑出血。

      |开颅血肿切除术

      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影像可以看到明确的脑实质内血肿,经评估内科治疗无法消除时,需要开颅进行血肿切除清理。

      主要的并发症有术后出血、颅内感染等。

      |介入治疗(栓塞或取栓等)

      全身麻醉后,在大腿根部使用穿刺针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经血管途径对出血的血管进行栓塞或多闭塞的血管进行再通。该治疗方法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需要神经介入科大夫的评估选择治疗。

      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正常灌注压突破弓|起头痛和脑出血、病灶残留,癫痫和穿刺点出血等。

      |脑室减压引流术

      脑室内出血的患者,或者脑卒中引起脑室积水,颅内压力过高的患者,需要进行脑室造口术引流减压。可能会引起颅压减低等并发症。

      |联合治疗

      将上述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如脑室减压引流术后进行开颅血肿切除或介入治疗后行去骨瓣减压术。一般卒中严重的患者考虑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康复

      康复训练对于卒中患者非常重要,有助于受损功能的恢复。早期康复治疗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减轻功能残疾,改善预后。一般卒中发病后24小时开始康复训练。

      |康复周期

      视不同病情而定,需数月至数年可恢复部分神经功能。

      |康复方法

      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训练。

      |注意事项

      听从专业医生建议,避免不当的方式造成二次伤害。

      日常生活管理

      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太劳累,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积极配合专业医生进行康复训练,定期进行复查,保持良好的心态。术后患者应当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包括饮食也要避免用力咀嚼或吸吮,以防血管破裂。

      合并基础性疾病的脑卒中患者应注意控制病情,积极治疗高血压病是预防脑出血复发的有效手段。推荐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

      病情稳定后合并功能障碍的患者需尽早进行语言、运动等多方面康复训练,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在家中可进行:

      |肢体功能训练

      偏瘫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尽快离床,进行站立、步行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可应用电刺激治疗抗痉挛药物如替扎尼定、丹曲林等。

      |语言训练

      针对存在交流障碍的患者需针对语音和语义障碍进行治疗,早期可给予相应的简单指令训练、口颜面肌肉发音模仿训练、复述训练,口语理解严重障碍的患者可以试用文字阅读、书写或交流板进行交流。

      |生活活动训练

      吞咽和排泄障碍患者需进行针对性训练,如调整体位、调整食物和流质饮食等以保证安全的吞咽运动。住院时给予膀胱、肠道训练,大便软化剂和泻药可适当用于便秘或肠梗阻患者。

      |认知训练

      可待急性期过后进行认知障碍详细的评测和针对性的康复。

      |心理康复训练

      情绪出现抑郁或情绪不稳定患者可应用五羟色胺等抗抑郁药物和心理咨询治疗。

      日常护理

      因偏瘫而长期卧床的患者需使用软硬合理适中的床垫,床太硬容易发生压疮,太软不易翻身;下肢要抬高,经常给患者翻身和按摩,通常2--3h翻一次,患侧和健侧交替,可刺激患肢感觉,有利于恢复,且有助于防止下肢发生静脉血栓;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分泌物、食物残渣及呕吐物,保持患者口腔清洁湿润。

      患者可能会因为担心预后而恐惧、紧张甚至情绪低落,这种消极的心态不利于恢复。护理人员应多陪伴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患者正视自己的疾病,主动接受治疗。

      日常预防

      通过合理饮食、调整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等措施可以来保护心脑血管,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减少吸烟、减少饮酒;调整生活方式,可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40%的肿瘤,从而预防脑卒中。

      饮食方面尽量减少辛辣刺激、高胆固醇、高脂、高糖类食物的摄入。




    注:信息来源于百度健康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