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投资总公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服务

    糖尿病的诊断

    时间:2021-05-20 14:33:01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专家组的建议,糖尿病可分为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糖尿病4种。2型糖尿病发病除遗传易感性外,主要与现代生活方式有关。

          

      一、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一)糖尿病患病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资料显示,30多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根据我国14个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1994--1995年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流行病学调研显示,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2.12%。2002年,城市人群患病率上升到4.5%。2008年调查显示,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2013年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

      (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浆葡萄糖水平在正常人群与糖尿病人群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又称为糖调节受损(IGR)。糖尿病前期包括两种异常的糖代谢状态,即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或二者兼有。

      通俗地讲,糖尿病前期即空腹和(或)餐后血糖已经升高,但还没有达到诊断糖尿病的程度。所有糖尿病患者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要经过糖调节受损阶段,糖调节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前奏和必经之路,糖调节受损者被认为是糖尿病后备军。糖尿病前期病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最终发展为糖尿病。但其中约有1/3的人,如果不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最终必然会走上糖尿病这条路。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根据糖代谢状态分类(WH01999)指出,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1mmol/L,<7.0mmol/L和/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11.1mmol/L。

      (三)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

      1.1型及妊娠糖尿病等其他类类型糖尿病少见,以2型为主,约占90%。

      2.男性略多于女性(11.1%比9.69%)。

      3.民族间有差异,满汉较多(约14.7到15.0%),藏族较低4.3%。

      4.经济发达地区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

      5.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人群基数较大,据2013年调查显示,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约占总数的63%。

      6.肥胖和超重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者升高了2倍。BMI越高,糖尿病患病率越高。

      二、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外周组织(主要是肌肉和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机体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葡萄糖摄取利用减少,从而引发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1.遗传因素

      2型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糖尿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8倍。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51.29-73.8%,-般高于60%,而1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44.4%-53.7%,低于60%,可见两型的遗传是各自独立的,2型糖尿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

      2.肥胖(或超重)

      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不同种族的男女,体质指数(BMI)均与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呈正相关。

      3.身体活动不足

      许多研究发现身体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2-6倍。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改善糖耐量。

      4.膳食因素

      高能量饮食是明确肯定的2型糖尿病的重要膳食危险因素。目前认为,摄取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缺乏纤维素的膳食也可能与发生2型糖尿病有关。

      5.早期营养

      有人提出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后来的代谢障碍,增加发生IGT和2型糖尿病的危险。低体重新生儿较高体重新生儿在成长期更容易发生糖尿病,母亲营养不良或胎盘功能不良可以阻碍胎儿胰腺β细胞的发育。

      6.糖耐量损害

      IGT是指患者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在IGT患病率高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一般也高。IGT者在诊断后5-10年进行复查时,大约有1/3发展为糖尿病,1/3转化为血糖正常,1/3仍维持IGT状态。

      如果IGT伴有以下因素,即原空腹血糖≥5.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4mmol/L,BMI>25,腹部肥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增加等,更易转化为糖尿病。而改善膳食和增加身体活动有利于降低IGT向糖尿病的转化率。

      7.胰岛素抵抗(IR)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期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糖耐量正常或减低的人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循环胰岛素水平起主要作用。空腹胰岛素水平高的人更易发展为IGT或2型糖尿病。肥胖者发展成2型糖尿病前,先有胰岛素抵抗出现。

      8.高血压及其他易患因素

      高血压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血压者高。其他如文化程度、社会心理因素、出生及1岁时低体重服药史、心血管疾病史等也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

      总之,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遗传因素是糖尿病发生的潜在原因,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环境因素如肥胖、身体活动减少、高能膳食、纤维素减少及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等因素的作用下,更易于发生2型糖尿病。

      三、症状

      2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俗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短期内体重减轻。但很多早期患者常常没有任何症状或者症状较轻;因早期症状不典型,有的人直至出现慢性并发症的症状或在常规体检中,才发现该病。

      典型症状

      随着疾病进展,血糖水平逐渐升高,患者会出现典型高血糖症状“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排尿多,同时体重减轻。

      因为代谢异常,很多患者会感到乏力、易疲劳。一些患者是因为口干、消瘦、乏力去就诊。

      伴随症状

      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机体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可能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等,但这些症状通过控制血糖及原发病可以完全消失。

      ●-般表现:乏力、易疲劳、易感冒、精神萎靡、记忆力下降。

      ●心血管系统:心悸、气促、心律不齐、直立性低血压等。

      ●消化系统:“多食”可能加重至表现为食欲亢进、特别易饥饿,但是疾病加重时消化道功能紊乱,反而出现食欲减退、恶心、腹胀。

      ●心理症状:多数患者有情绪不稳、焦虑抑郁,还可能出现失眠、多梦、易惊醒等症状。

      四、就医

      当出现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或有乏力、口干、感染不愈、伤口难以愈合等表现时,应及时就医。有糖尿病危因素的人群(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超过45岁等),应定期监测血糖以便早发现和治疗。

      五、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急诊科。

        六、相关检查

      由于医疗机构的仪器、试剂、校准标准等差异,所有检查指标的标准值有一定波动,好在目前大部分医院的检验报告单都会附上正常范围,有时候还会用符号提示指标升高还是降低。

      尿糖测定:正常人尿糖为阴性。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尿糖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糖尿病。

      1、血浆葡萄糖(血糖)测定

      ●空腹血糖:禁食至少8小时后采血测定的血糖值,正常值应该≤6.1mmol/L,高于7.0mmol/L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

      ●餐后2小时血糖(OGTT中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或者口服75g葡萄糖水开始计时,2小时后采血测得的血糖值,正常值应该≤7.8mmol/L。当高于11.1mmol/L时则高度怀疑2型糖尿病,如果有典型的2型糖尿病症状,即可诊断;如果症状不典型,须改日复测一次,如果仍然高于11.1mmol/L即可诊断;

      ●随机血糖:一天中任意时间采血测得的血糖值,高于11.1mmol/L并合并有典型糖尿病症状时可为诊断2型糖尿病。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OGTT-般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也是判断胰岛功能的重要方法。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没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需进行OGTT。

      OGTT建议在清晨进行比较准确,推荐成人口服75g葡萄糖(由医生处方开具),溶于250-300ml水中,5分钟内喝完。服糖前抽空腹血,服糖后每隔30分钟取血,共四次,根据各次血糖水平绘制糖耐量曲线。

      3、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

      可以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在治疗过程中,常以HbA1c低于7.0%作为血糖控制是否达标来衡量。关于HbA1c控制指标可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具体需要听医生建议。

      4、血脂、血压、尿酸等生化检查

      用于监测合并症或其他代谢指标,有利于更好地选择用药。

      5、胰素(或C肽)释放试验

      可以了解胰岛细胞的功能,有助于糖尿病分型、病情判断和后续的指导治疗。

      6、酮体测定

      2型糖尿病患者尿酮体阳性往往提示出现了急性代谢紊乱,若是正在治疗的患者,则提示疗效不佳。尿酮体阴性也不能排除酮症酸中毒。

      七、糖尿病的诊断

      1、诊断依据

      医生问诊、采集病史内容包括:出现症状的具体表现、时间等,同时也会询问是否有其他疾病,家族中是否有糖尿病史,平时的饮食习惯,既往糖尿病治疗史等。

      化验检查:包括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尿糖、尿酮体、糖化血红蛋白等。

      与此同时,医生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判断是否有糖尿病并进行糖尿病分型,根据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判断有无合并症、并发症等。

      医生将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类型和目前病情的发展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血糖的正常值和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切点主要依据血糖值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来确定。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即血糖升高达到下列三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1);

      3.OGTT试验中,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糖尿病诊断应尽可能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果。

      我国资料显示仅查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理想的调查是同时检查空腹及OGTT后2小时血糖值。

      但人体的血糖浓度容易波动,且只代表某一个时间“点”上的血糖水平,而且不同的医院检测有时也会出现差别,因此近年来也倾向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和诊断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HbAlc结果稳定,不受进食时间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变异性小;检查不受时间限制,患者依从性好。2010年,ADA指南已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但HbA1C<6.5%也不能除外糖尿病,需进一步行糖耐量检查。

      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高血糖病史,就不能以此诊断为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

      八、糖尿病鉴别诊断

      九、糖尿病高危人群

      符合下列任意一项者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前期(IFG和IGT)

      ◆有糖尿病家族史(双亲或同胞患有糖尿病)

      ◆肥胖和超重者(BMI>24kg/m²),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妊娠糖尿病患者或曾经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的妇女

      ◆高血压患者(血压≥140/90mmHg)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9mmol/L(35mg/dl)]和(或)高甘油三酯[≥2.22mmol/L(200mg/dl)]者

      ◆年龄在40岁以上,且常年身体活动不足者

      ●有一过性类固醇诱导性糖尿病病史者

      ◆BMI≥30kg/m²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者

      建议对高危人群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或)进行口服葡葡糖耐量试验(OGTT);高血压患者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或)进行OGTT;45岁以上血糖控制正常者3年后复查。糖尿病前期人群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约有1.5%~10%的IGT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