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投资总公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服务

    现代医学主要诊断方法

    时间:2021-04-29 16:32:55    

      现代医学的诊断,主要是通过问诊采集病史,全面系统地了解患者的症状;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等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存在的体征,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学检查、生物化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心电图、X线和超声等辅助检查,收集这些临床资料后予以综合分析,得出临床诊断,包括:

      ①病因诊断:根据致病原因而提出的诊断,说明了疾病的本质;

      ②病理解剖诊断(病理形态诊断):即根据病变组织器官的形态改变进行的诊断;

      ③病理生理诊断(功能诊断):即根据器官功能状况作出的诊断。

      一、问诊和病史采集

      采集病史是医生诊治患者的第一步。通过问诊,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治经过,既往健康状况和曾患疾病的情况,对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为随后对患者进行的体格检查和各种诊断性检查的安排提供了最重要的基本资料。

         

      问诊内容主要包括:

      ①患者一般情况;

      ②主诉: 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③现病史:此次患病后的全过程;

      ④既往史:包括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外伤手术、预防注射、过敏,特别是与目前所患疾病有密切关系的情况;

      ⑤个人史和家族史,女性还应包括月经史和生育史。

      症状,通常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症状表现有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感觉到,如疼痛、眩晕等;有些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如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也有主观无异常感觉,是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的,如黏膜出血、肝大、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不足或超过),如肥胖、消瘦、多尿、少尿等,需要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指医师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传统简便的检查工具,如体温表、血压计、叩诊锤、听诊器、检眼镜等,客观地了解和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检查方法。许多疾病通过体格检查再结合病史就可以作出临床诊断。医师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后对患者健康状况和疾病状态提出的临床判断称为检体诊断。

      通过体格检查发现的客观改变即体征。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包括:

      1.视诊是医师用眼睛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视诊可用于全身一般状态和许多体征的检查,如发育、营养、意识状态、面容、步态等。局部视诊可了解患者身体各部分的改变。特殊部位的视诊需要借助于某些仪器如耳镜、鼻镜、检眼镜及内镜等进行检查。

      2.触诊是医师通过手接触被检查部位时的感觉来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它可以进一步检查视诊发现的异常征象,也可以明确视诊所不能明确的体征,如体温、湿度、震颤、波动、压痛、摩擦感以及包块的位置、大小轮廓、表面性质、硬度、移动度等。触诊的适用范围很广,尤以腹部检查更为重要。触诊根据施加的压力轻重,可分为浅部触诊法和深部触诊法。

      3.叩诊是用手指叩击身体表面某一部位,使之震动而产生的音响,根据震动和声响的特点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异常的一种方法。

      4.听诊是医师根据患者各部分活动时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目前主要采用间接听诊法,即用听诊器进行听诊。除心、肺、腹的听诊外,还可以听取身体其他部位发出的声音,如血管杂音、骨折面摩擦音等。

         

      三、实验诊断

      (一)临床实验室检查主要内容

      1.血液学检验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造血细胞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变化的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溶血的检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血液一般检测包括血液细胞成分的常规检测(简称为血液常规检测)、网织红细胞检测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

      传统的血液常规检测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近年来由于血液学分析仪器的广泛应用,血液常规检测的项目还常包括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和红细胞形态检测、血小板平均值测定和血小板形态检测等。

      2.体液与排泄物检验 对尿粪和各种体液以及胃液、脑脊液、胆汁等排泄物、分泌液的常规检验。

      尿液一般检测包括:

      ①一般性状检测:尿量、气味外观、比重、酸碱度等;

      ②化学检测: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原、尿胆红素等;

      ③尿沉渣(显微园)检测:细胞、管型、结晶体等。

      目前,尿液检查已经基本上被尿液干化学方法和尿沉渣分析仪法所取代,可快速准确打印出数据结果,但不能缺少尿沉渣显微镜检测。

         

      3.生化学检验对组成机体的生理成分、代谢功能、重要脏器的生化功能、毒物分析及药物浓度检测等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包括糖、脂肪、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和衍生物的检验;血液和体液中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检验;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的检验;临床酶学检验;激素和内分泌功能的检验;药物和毒物浓度检测等。

      肝功能试验通常包括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血清蛋白电泳、血清总胆红素测定、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旧称谷氨酸丙酮酸转移酶,CP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旧称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GOT)、碱性磷酸酶(ALP)、Y-谷氨酰转移酶( Y-GT)等项目。

      肾功能检测包括:①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的指标有血清肌酐测定、血尿素氮测定;②肾小管重吸收、酸化等功能。

      4.免疫学检验主要包括免疫功能检查、临床血清学检查,以及肿瘤标志物等的临床免疫学检测检验。

      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的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当机体发生肿瘤时,血液、细胞、组织或体液中的某些肿瘤标志物可能会升高。如肝癌患者常会有甲胎蛋白(AFP)升高、前列腺癌患者常会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但是,现今所知的肿瘤标志物,绝大多数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因此,单独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能作为肿瘤诊断的依据。

      5.病原学检验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检查、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检查、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查,细菌耐药性检查等。

      另外,临床遗传学检查、临床脱落细胞学检查等也一般包括在实验室检查范围内。

      (二)实验诊断的参考值范围的确定

      由于对“正常值"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和概念,故已被参考值或参考范围的概念替代。

      参考值和参考范围均是应用统计学方法而产生。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某项目检测时,各医疗单位因使用的方法和仪器的不同,又可有不尽一致的参考值,故各实验室对某些检验项目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值,供临床参考用。

      四、医学影像检查

      (一)X线成像

      X线片检查可获得永久性图像记录,对复查疾病的进展有重要帮助,是目前呼吸系统、骨关节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但X线检查是一种有射线的检查方法,该检查为组织的重叠图像,对于组织密度差小的器官组织较难分辨;部分造影检查为有创性,碘造影剂有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

      检查方法

      普通检查为不引入造影剂的一般性透视或拍片检查。造影检查为将造影剂引入体内的腔腺、管、道内的检查。

      按照成像方式不同分为透视检查和摄影检查。透视检查简单易行,可以通过不同体位观察,了解心脏大血管博动、膈运动,胃肠蠕动等,但透规缺乏永久性图像记录,荧光屏亮度较差,对于组织器官的密度、厚度差极小或过大的部位如头顺、骨盆等均不宜透视。

      摄影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将组织的厚度、密度改变永久性地记录在照片上,图像清晰,对比度好。缺点是只能得到各方向的重叠图像。为了立体观察常需要做互相垂直的两方向摄像,不能做动态观察。

      2.数字X线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成像的血管造影方法。它是应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两次成像完成的。在注人造影剂之前,首先进行第一次成像,并用计算机将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储存起来。注入造影剂后,再次成像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两次数字相减,消除相同的信号,得到一个只有造影剂的血管图像。这种图像较以往所用的常规脑血管造影所显示的图像,更清晰和直观,一些精细的血管结构亦能显示。

      疾病X线图像表现

      疾病X线图像改变,可有大小改变,如心影增大;位置改变,如关节脱位等;形态改变,如各种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骼关节系统的发育异常、炎症、肿瘤、外伤等都产生形态结构变化;轮廓改变,如心脏病、心包病变、骨关节疾病的诊断依靠这些器官外形轮廓的变化;密度改变,如肺内渗出、肿瘤致肺内异常密度增高,骨骼炎症肿瘤致骨骼密度降低或破坏;功能改变,如某些疾病发生功能变化,如心包积液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二) CT检查

      CT图像不同于x线检查所获得组织厚度和密度差的重叠图像,而是X线束穿过人体特定层面进行扫描,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

         

      1. CT检查优缺点

      (1)优点:CT图像为人体组织断面像,其密度分辨率明显优于x线检查图像,良好地显示人体内各部位的器官结构,除发现形态改变外,还能检查组织的密度变化,扩大了影像学的检查范围。

      (2)缺点:CT检查是有射线的检查方法,较难发现器官组织结构的功能变化,个别部位如颅底部骨伪影可影响后颅凹脑组织检查;因成像野的限制,不宜检查四肢小关节,难以显示空腔器官的黏膜变化;做强化扫描时有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存在。

      2.检查方法按照CT 检查时造影剂的应用与否,可将CT检查分为平扫、造影强化扫描和造影扫描。

      (1)平扫:为不给予造影剂的单纯CT扫描,对腹部扫描有时给予口服造影剂,如水、碘剂等目前也属平扫范围。

      (2)CT造影强化扫描:为了观察病变组织的血供及其与血管的关系,常进行此种强化扫描。(3)CT造影扫描:为X线造影检查后进行的CT扫描,如脑池碘剂或空气造影、脊髓造影后进行脑、脊髓的CT检查。

      3. CT特殊检查技术

      (1)螺旋CT:常规CT采用间断进床式垂直层面扫描获得单层数据,螺旋扫描采用连续进床式螺旋层面扫描获得容积数据,其可进行薄层面重建及多方位图像重建。

      (2) CT血管造影:由肘静脉注射造影剂时进行受检部位的螺旋CT扫描,获得容积数据后采用表面覆法或最大密度投影法进行血管重建,观察血管改变及病变与血管关系。

      (3) CT仿真内镜检查:采用病变部位螺旋扫描,获得容积数据送工作站进行图像内腔重建。

      (4)定量CT检查:主要适用于骨矿含量测量,使用标准体的骨密度做比较,定量骨矿含量。

      (5) 多层CT扫描:常规CT采用单层探测器做单层扫描,多层CT采用不同或相同尺寸的多排探测器组合,在一次扫描中完成多层数据采集,加快扫描速度,降低了X线管的负荷,缩短扫描时间。

      (三)超声成像

      超声是指振动频率在20000次/秒(Hz,赫兹)以上,超过人耳听觉阈值上限的声波。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间的相互作用,获取信息并处理后,形成图形、曲线或其他数据,以诊断疾病。

      3.超声检查的主要用途

      (1)检测实质性脏器的大小、形态及物理特性。

      (2)检测某些囊性器官(如胆囊、胆道、膀胱和胃等)的形态、走向及功能状态。

      (3)检测心脏、大血管和外周血管的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状态,先天性心脏病、血管畸形及闭塞性血管病变的诊断。

      (4)检测脏器内各种占位性病变的物理特性。

      (5)检测积液(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胆囊积液肾孟积液及脓肿等)的存在与否,以及对积液量的多少作出估计。

      (6)产科的应用。

      (7)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做针吸细胞学或组织活检,或进行某些引流及药物注入治疗。

      (四)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产生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是一种核物理现象。它是利用射频脉冲对置于磁场中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进行激励,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进行弛豫,在其弛豫过程中用感应线圈采集信号,按一定的数学方法重建形成数学图像。

      MRI成像技术不同于其他成像技术,它提供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技术。因此,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明显优越性。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血管造影(MRA)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

      五、其他临床辅助检查

      临床医学诊断,除前述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诊断以及病理学诊断外,还有许多其他基于器械的辅助检查方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CC)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次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心电图除主要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外,也广泛应用于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手术麻醉、药物作用和电解质紊乱的监测、航天、登山运动的心电监测等。

      由于心电图主要反映心脏激动的电学活动,因此对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的诊断分析具有肯定价值,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其他方法能替代心电图在这方面的作用。另外,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演变是诊断心肌梗死可靠而实用的方法。除上述两种情况外,房室肥大、心肌受损和心肌缺血都可引起一定的心电图变化,有助诊断。但近几十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心电图诊断价值的局限性日趋显现。对于瓣膜活动、心音变化、心肌功能状态等,心电图不能提供直接判断,但作为心动周期的时相标记,可作为其他检查的重要辅助手段。

         

      (二)核医学检查

      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索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核医学诊断方法按放射性核素是否引入受检者体内分为体外检查法和体内检查法。体内检查法根据最后是否成像又分为显像和非显像两种。利用放射性核素实现脏器和病变显像的方法称为放射性核素显像,这种显像有别于单纯形态结构的显像。是一种独特的功能显像,为核医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核医学的必备物质条件是放射性药物(如锝-99m、碘-131等)、放射性试利(加光子)和核医学仪器(如闪烁探测器、7照相机单光学发射计算机断层仪、自动型γ计数仪等)。

      (三)内镜检查

      内镜是一种光学仪器,由体外经过人体自然腔道送入体内,对体内疾病进行检查。

      消化道内镜检查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检查,是应用最早、进展最快的内镜检查,通常亦称胃镜检查。下消化道内镜检查包括乙状结肠镜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以结肠镜应用较多,可达回盲部甚至末端回肠,了解部分小肠和全结肠病变;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于1967年正式用于临床,是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