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托人园是儿童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儿童与父母分离,学习独立生活的开始。儿童入托入园,家长应做好哪些心理准备?又该帮助儿童做好哪些准备?
(一)儿童入托入园,家长应做好的心理准备
孩子尚未入园,父母就开始焦虑,这会为孩子入园后的行为表现带来不利影响。面对即将入园的孩子,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事,不是物质准备,而是心理准备,家长也应克服对孩子的“依赖”。
1.正确看待儿童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作为一种暂时的情绪障碍,一两岁的儿童都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两岁入托的儿童,由于正处于分离焦虑高峰期,他们在饮食、消化、睡眠免疫力等方面都会出现症状,例如感冒、腹泻、食欲缺乏、烦躁不安、做噩梦、梦话、心悸多汗等。此外,这对儿童心理也会有一定影响。美国一项研究发现,严重的分离焦虑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所以,应避免儿童产生过度的分离焦虑,如儿童焦虑时间过长,出现较为明显的生理症状,须暂时请假回家,安抚儿童的情绪,但同时,家长也应该意识到,适度的分离焦虑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里程碑,有其积极意义。产生分离焦虑说明儿童已能区分熟人和陌生人,能把熟悉的地方和陌生的地方区分开来,这是他们的智慧和社会性继续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儿童入园自然要经受分离焦虑,家长也会随之产生“教育焦虑”,可就在这亲子双双焦虑的 “阵痛”中,儿童必然会进步,家长也将会更成熟,适度的分离焦虑给亲子的共同成长带来契机,事实上,两岁后,儿童已开始具备依恋对象伙伴化的基础,家长要主动引导和培养儿童对他人产生信任和安全感,不应故意“煽情”,以免强化儿童和家长相依不舍的情绪。
2、正确看待亲子相处时间的减少
孩子入托入园后,家长与其相处时间减少。有遗憾心理的家长有时会觉得对不住孩子,所以特别渴望有机会能好好补偿,往往会争取不让孩子掉一滴眼泪,噘一次小嘴,不让孩子受一点儿委屈。于是,家长便迁就孩子,顺应孩子的一切要求,但这会助长孩子的任性倾向。为其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埋下伏笔,这样补偿遗憾将会酿造真正的遗憾,其实,家长可换个角度思考,遗憾并不都是消极的,和孩子相处时间少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会更细腻、丰富、深刻。建议父母与老师配合,帮助孩子爱园、爱老师;此外,父母要尊重老师和其他照料人教养孩子的方式和风格,共同把孩子养育得健康快乐。这是弥补亲子相处时间减少之遗憾的最根本态度和做法。
3.正确看待“教师之爱”
父母需要在观念上理解教师之爱与母爱的差异。孩子要健康成长,不能仅依靠母爱,他们还需要教师之爱、同学之爱。教师之爱没有母爱那样缠绵,感性,但是这种爱,专业、理性,所以教师的付出绝不是简单的工作需要和体力支出,其中还渗透着专业特点和理智之爱。
孩子入园后,父母需要在行为上接纳教师与孩子之间适度的距离感,这种适度的距离有利于孩子接受教育,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与独立性。如果父母发现教师的某些教法与孩子的实际情况不符,可以进行沟通,商讨合适的教育办法,积极维护孩子心中对教师的信任感,
(二)儿童入托入园,家长应帮助儿童做好准备,提早进行语言暗示,使孩子“向往”入园
1、家长应提早帮孩子做好心理准备,让孩子向往幼儿园。
当孩子入托入园后,建议父母送完孩子马上离开,不要又抱又搂舍不得走,家长可和孩子一起设计一个分别仪式:贴贴脸,妈妈就走;紧紧抱一下,妈妈就走。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家长离开一会儿他们就没事了。如果孩子特别黏妈妈,建议改由爸爸接送几天,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舍不得送园,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适应时间,且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2、理解孩子分离焦虑情绪,帮助孩予适应新生活
孩子入园后要和二三十个小朋友相处,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轮流等待,也学会道歉、拒绝玩伴等。早期的交往经验对孩子的入园适应很重要,父母要多鼓励他们与同伴交往。这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分离焦虑。
同时,家长也应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如让孩子将自己的小毯子、玩偶等带去幼儿园,在午睡时,或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抚摸,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也应为孩子建立积极的心理疏导通道。让孩子懂得,爸妈永远爱他们,避免使孩子产生"被丢到幼儿园”的错觉。家长也不应在送孩子前往幼儿园的路上,叮嘱孩子不要哭,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等,以免加重孩子的压力和不安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师说:“这孩子特别会哭”“我孩子很内向”等,亲师沟通应避开孩子交流为好。如若孩子较为内向胆小,可询问老师班上是否有性格类似,较温和的伙伴,周末让孩子相互串门或一起外出玩,孩子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伙伴,更易适应班级生活。
3.培养孩子自理习惯,助力入托入园生活
自理对一些孩子来说,是入园生活最难适应的部分。在幼儿园里,孩子要自己用水杯喝水、用勺子吃饭,要自己穿脱衣物、上厕所、洗手、擦脸……虽然老师会一步步引导孩子完成,但对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而言,仍然会有"上幼儿园为何如此艰难”的感觉。若班里同学基本能完成老师的要求,作为“对照”的孩子会更有心理落差,尤其是自尊心较强,在家被“夸"惯了的孩子,更可能表现出对幼儿园的排斥。
因此,父母平时应培养孩子自理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孩子小肌肉、大脑等方面的发展,其实,孩子很喜欢自己做事,这会为他们带来极大的成就感。
如果是2岁儿童入托入园,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认识自己的物品,让孩子参与选购鞋子、外套、背包等。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将东西归位,家长可为孩子安排一个固定的,可以让孩子自己拿放个人物品的抽屉,帮孩子认识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两岁半孩子入托入园,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如厕训练,因为此时正是孩子如厕训练的关键阶段,家长要为孩子准备适合的便器和方便穿脱的裤子,训练孩子自己如厕的能力。这样能减少孩子入园后因尿裤子面产生的挫折感。
当3岁孩子入园,家长应在生活上让孩子提前练兵,让孩子学习洗手、穿脱鞋袜、上厕所、喝水、挂外套、放鞋子、吃饭、收拾寝具等,生活中自理能力的增强会使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