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游戏是孩子的工作,游戏的意义与价值
美国应用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说:“游戏是生命的本质。”当人类开始研究儿童早期发展时就已经发现;孩子的小心思会通过游戏的方式传达出来;孩子快乐的情绪会通过游戏表达出来;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需要借助游戏之力;游戏还能帮助父母与孩子间建立更为亲密的亲子关系。教育和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游戏是儿童早期的工作,是儿童发展自己头脑和肌肉、发现自我的方法。
对0~3岁儿童来说,游戏是帮助其获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帮助儿童健康地宣泄情绪,建立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同时,游戏还能促进儿童身体、语言和智力等方面的发展
(1)游戏是帮助儿童获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安全感的形成能让人获得安全、秩序、稳定的感受,并帮助儿童去除恐惧和焦虑的心理体验。而亲子游戏,便是帮助儿童,特别是出生第一年的儿童获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亲子游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自然的一种交流。最初的亲子游戏,就是母亲在照顾婴儿的过程中产生的,它甚至没有什么特别的形式和玩法,可能只是母子之间才懂的一些游戏和互动。婴儿通过这样的交流和身体接触,获得生理需要的满足,感受到持续的爱和关注,从而对外界环境产生一种基本的信任感。通过不断的亲子游戏,儿童可以持续获得对外部世界的信任感,也就在无形之中建立并发展了安全感。
(2)游戏是帮助儿童健康宣泄情绪、建立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2~3岁是“情绪脑”的发育关键期,此时,亲子游戏能帮助孩子健康地宣泄情绪。
有时出于某些原因,比如,怕伤害别人的感情,怕父母生气,儿童不愿把在生活中所碰到的一些事情或困惑直接告诉父母。而在玩假扮游戏时,孩子就少了这些顾虑,他们可以借助游戏中的人或物,毫不保留地说出那些不愿直接诉说的事情或困惑。在孩子吐露了心内的想法后,强烈的情感就得到了缓解,他们也宣泄了内心的不快情绪。
同时,儿童玩游戏时说出自己感受的过程反过来又帮助他们重新认识、梳理了自己的情感,让他们更明确自己到底需要表达什么,以后碰到类似情况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应对。长此以往,儿童会更有经验和自信地处理生活中所碰到的事情。
亲子游戏也能帮孩子建立自我认知,儿童是在周围环境中通过与人互动和交往来认识自我的。在和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儿童逐渐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懂得正确处事的方法。而假扮游戏,为儿童提供了“换位思考”的机会。让儿童更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儿童自我认知的建立。
(3)游戏促进儿童身体、语言和智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在操作性游戏中,儿童通过反复摆弄游戏材料,不断增强手部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变得“手巧心灵”。在运动性游戏中,儿童乐此不疲地奔跑跳跃,不仅锻炼了走、跑、跳等基本动作,而且逐渐掌握了基本的运动技能,既享受了游戏的乐趣,又锻炼了身体。
游戏还能促进儿童语言和智力的发展。在游戏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儿童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在语言游戏中,儿童的吟唱、富有创意的改编有助于其充分感知语言的旋律,而拼图游戏等则能激发儿童的思维,促使儿童不断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解决之法。
2.亲子游戏在家庭中的开展
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时,家长应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1)尊重儿意的游戏权
游戏权是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指儿童有游戏及从事休闲活动以促进其发展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游戏权,父母应做到:提供适合儿童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玩具;提供儿童充分的游戏娱乐机会,以及足够的游戏活动和器材空间;父母应尽量安排时间,进行亲子共玩的活动,并教导儿童注意游戏安全;父母应摒除游戏无用的观念;父母不应随意剥夺儿童游戏、休闲的机会。
(2)根据儿童的身体发展水平选择游戏
在设计和选择亲子游戏时,应该根据儿童的身体发展水平进行选择,有意识地让儿童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行为和动作来参与游戏,这会让儿童非常有成就感,也会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自信心。比如对两三岁的儿童来说,拔河、掰手腕等对抗性较强的运动游戏并不适合,家长可选择弹跳玩球等运动游戏,同时应强调运动游戏的趣味性和游戏性,避免强制要求儿童学会具体技能。
(3)亲子游戏应由儿童自己做主
很多父母在亲子游戏中总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儿童偏离了他们设想的游戏方式,他们就想将儿童拉回来,结果导致儿童失去游戏的乐趣。其实选择玩什么样的游戏、怎么玩、玩多久,玩的过程中如何变换花样只能由儿童自己做主。因为,儿童感到愉悦,他们才会乐意参与。否则,儿童会本能地回避。因此,亲子游戏的主导者应是儿童,父母只需跟随、参与,适当引导即可。
(4)在熟悉的游戏中加入新鲜元素
儿童喜欢熟悉的事物,但熟悉的事物一成不变,也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感,游戏也是一样,儿童刚刚开始玩时比较有新鲜感,可一旦他们对游戏变得非常熟悉之后,就会觉得有些无趣。所以,同样一种简单的游戏,父母可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让游戏变得与众不同。比如,同样是奔跑追赶的游戏,父母可重新修改游戏规则,规定大家只能像螃蟹一样横着跑,或者倒退着跑,儿童也许就会重新爱上这个游戏,
(5)好游戏蕴含于生活之中
和孩子玩游戏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好游戏无处不在,也无须烦琐的规则和复杂的道具。爸爸趴下身子就成了孩子最爱的那匹“大马”;妈妈把腰弯成供形,就给孩子制造了一个“山洞”。只要父母保持一颗童心,帮助孩子发现并控掘生活中的趣味,就能发现:一切皆能成为游戏。